主页 > 财经 > 民生 > 内容

吉林梨树伪劣化肥案:检测报告与刑事立案的60天拉锯战

2025-08-04 21:53来源:未知关注:作者:芳子

本站讯 2025年4月的东北平原,春耕正酣。王艳军站在自家农田里,手里攥着两页纸——通辽市市场检验检测中心的化肥检测报告,这份报告显示,他从村支书周德龙处购买的"王之道"牌化肥,总养分仅38.0%,比包装标注的55%足足低了17个百分点!在这片黑土地上,像他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,但是他们追责几个月了,警方仍然没有抓人。这,令他们十分不解。

一袋化肥里的17%差距

"撒下去的肥像水一样,苗长得蔫不拉几的。"王艳军的邻居老李蹲在田埂上,用手扒开土壤,露出稀疏的根系。据三位控告人统计,他们共从周德龙和厂家业务员袁世民处购买了50吨化肥,涉及金额14.29万元,覆盖周边多个村庄的百余亩耕地。

检测数据揭示了更触目惊心的事实:王艳军购买的化肥标注总养分55%(26-14-15),实际检测为38%(25.7-5.7-6.5);王超购买的56%养分化肥,实际仅39.8%。按照农业农村部规定,化肥总养分偏差超过3%即属不合格产品,而本案的偏差值是国家标准的5倍以上。

从报案到"不立案"的60天

2025年5月14日,王艳军、王超和刘东丰带着检测报告走进梨树县公安局食药环侦查大队。他们以为证据确凿,案件就会迅速推进——毕竟河南修武县类似案件中,涉案金额18万元的嫌疑人在三个月内就被提起公诉。

然而事情的进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。直到7月31日,警方才通过电话告知:周德龙因是人大代表,采取强制措施需经批准;袁世民及厂家"不涉及犯罪"。这个结果让三位农民感到愤怒又无力,"难道人大代表就有特权?跑前跑后送货的业务员反而没事?"王超对着电话录音反复确认,警官付国利的声音清晰可辨。

法律专家指出,根据《全国人大代表法》,对县级人大代表采取强制措施确实需要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许可,但这一程序不应成为案件拖延的理由。"法律规定的是许可程序,而非豁免权。"中国政法大学刑法研究所一位李姓教授解释,"河南姚某案从报案到判决仅用了8个月,吉林此案60天仍未完成基础调查,显然超出合理期限。"

更让农民不解的是对袁世民的处理。证据显示,袁世民不仅直接向刘东丰销售13吨"五谷安"牌化肥,还与周德龙共同押车送货。参照最高检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司法解释,明知他人销售伪劣产品而提供帮助的,应以共犯论处。

14万元背后的法律较量

涉案的14.29万元销售金额,早已超过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5万元的立案标准。而根据农业农村部门测算,使用这批化肥可能导致玉米亩产减少30%以上,实际损失将超过20万元,远超"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"的刑事立案门槛。

记者通过百度查询得知,在益阳市今年处理的农资投诉中,一袋标识不合格的化肥都能促使商家下架整改并赔偿农户。而吉林此案中,公安机关却迟迟未对涉案人员采取措施,这在司法实践中颇为罕见。

"我们不是要谁坐牢,是要讨个公道。"刘东丰拿出厚厚的耕地承包合同,"这些化肥用下去,今年的收成可能不够给孩子交学费。"据他统计,已有17户使用同款化肥的农户联系他,准备联名上访。

目前,辽宁省昌图县那家生产厂家的信息至今还是个谜。三位控告人多次要求周德龙提供厂家资质,均被以"商业秘密"为由拒绝。而按照《肥料登记管理办法》,销售者有义务向购买者提供生产厂家的登记证和质量检测报告。

等待中的农田与希望

8月的吉林农村,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,但使用伪劣化肥的地块明显矮了一截。王艳军请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做了测产预估,最坏的情况是亩产不足500斤,比正常年景减产近六成。

"再等下去,秋收都过了,损失就没法算了。"王艳军望着天边的乌云,眉头紧锁。他们已经向梨树县人民检察院提交了立案监督申请,要求对袁世民重新调查,并加快周德龙案件的处理进度。

在修武县检察院办理的类似案件中,检察官不仅追加认定了5万余元非法经营额,还通过公开庭审让100余名农资经营者受到教育。而吉林的这三位农民,还在等待属于他们的司法回应。

夜幕降临时,王超的手机收到一条短信,是其他村的农户发来的:"你们那边有结果了吗?我们也买了周德龙的化肥..."他叹了口气,在对话框里敲下:"还在等。"发送前,他又加了一句:"会有结果的。"

对于此事的进展,媒体将继续关注。(记者 杨光)

原文来自腾讯:https://page.om.qq.com/page/OBvLr7YwZ-1-Hl47bVQbLrPQ0

版权声明:除注明外均收集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!

热门排行
推荐文章